刘备前期就已犯下大错,导致蜀汉第一个灭亡,原因却跟诸葛亮有关
汉末乱世,群雄蜂起,各地诸侯相互征战,最后只剩下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;说这句废话只是想引出那么多诸侯,为什么到最后仅剩下了魏蜀吴三国。原因很多,首先要主公英武,还要帐下能臣勇将数量多才行;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,乱世中想要成大事,帐下必须要有人才,而且必须要有“智囊团”才行。
就拿三国第一的“吕布”来说,本人是够英武的,帐下也有诸如高顺、张辽这样的勇将;可即便这些人战场上如何勇猛,却终究局限于“陈宫”的谋略之下。当然,“吕布”是个反面教材,无论他身边有多少能臣猛将也不行,因为“主公”不够英明也注定失败。诸如吕布者还有袁绍、袁术这些前期的大诸侯;真正配得上“英明神武”的恐怕唯有“曹操”了。以《三国演义》为蓝本,“曹操”在三国之中应该说是“智囊团”最为庞大的一方;这也是为什么曹魏实力最强原因之一。
展开剩余85%“曹阿瞒”爱才应该说是三国君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,诸如“关羽”、“张辽”、“赵云”这些当世猛将都曾感受过曹操的“爱才”热情,文官中的“许攸”,曹操更是做出鞋都来不及穿就出门迎接的举动。这里要再说一点,汉朝是没有所谓的“科举制度”的,他们那时选拔人才大多采用的是“推荐机制”,当然还有诸如“月旦评”这样的选拔形式;可说到底,那时候天下人才虽众,可真正能被推荐为官的几率是很低的。
由于思维限制,各大诸侯得到人才的唯一方法就是官员“举荐”;而“曹操”能早早聚集一大批人才充当“智囊”,也正是由于他将“举荐制度”发挥到了极致。例如曹操身边最主要谋士“荀彧”,此人最初在河北冀州帐下任职,因看透袁绍不能成事而投奔“曹操”;曹操见到荀彧非常高兴,甚至当众说他是自己的“子房”。但曹操得到“荀彧”后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利用他“举荐人才”,于是荀彧就推荐了自己的侄子“荀攸”。
之后曹操如法炮制,利用荀彧、荀攸的“人脉网”又发掘了“程昱”、再之后“郭嘉”、“刘晔”等等,这些骨干“智囊”中除了“贾诩”之外,差不多都是在这样的形式下得以崭露头角。这里并不是“重文轻武”的意思,猛将当然重要,直面战场的肯定是这些勇武之才;但大多数情况下,“猛将”的行动还是要在“智囊团”的战略框架内行动。可以说猛将与“智囊”两者相辅相成,如果非要排个名次的话,“智囊”对君主的影响更大一些。
除了曹操再看东吴,两者差距明显。江东在世人看来,最有名气的人物当属“周瑜”,也是“其智囊团的核心人物;早年周瑜向“孙策”先举荐了江东名士“张昭”和“张纮”两兄弟,之后又向“孙权”举荐了“鲁肃”,鲁肃又举荐了诸葛瑾等。貌似这种聚拢“智囊团”的形式和曹操差不多,但江东重视智囊团的程度比之曹操仍难望其项背。从“庞统”投奔孙权就能看出一二,而且数次大规模战役,江东“谋士”起到的作用并不大;除了“鲁肃”之外,孙权作决策基本都是被久经沙场的领兵“武将”所左右。这里并不是说“武将”不善谋,而是说孙氏不及曹操善于采纳总结众人之言;其结果是东吴多年只能自保,没有长足的发展。
“选拔人才”最弱的应该就是以“刘备”、“诸葛亮”为代表的蜀汉了。先说刘备,前半生风雨飘摇,四方征战,其结果还是四处碰壁;可以看得出,刘备前期对“谋士”基本上没什么概念,打仗全靠自己漫无目的决策。如果说刘备势力小而得不到“谋士”的话,未免有些牵强。刘备凭借“仁义”之名,即便是兵不过千尚有关张赵三名“万人敌”,怎么可能吸引不来一个出谋划策的人?
而且当时刘备身边并非没有人才,孙乾、简雍、糜竺等,这些虽不是旷世奇才,但也是一方“名士”;可刘备却一直没把这些人划入自己的“战略团队”之中。直到刘备碰到了“水镜先生”,并且一语点醒梦中人,这才使他意识到了“谋士”的重要性;并且在这一时段内得到了第一个谋士——徐庶。“徐庶”一出现就火烧三国名将“曹仁”,这一场大胜仗更加使刘备意识到了“谋士”的重要性;可惜“徐庶”的出现太短暂,又被曹操给骗走了。
好在徐庶临走时给刘备推荐了“诸葛亮”,这也引出了“三国茅庐”的千古佳话;但是刘备却犯了一个重要错误,就是将诸葛亮放在了一个主导全局的位置上。前期战场上,刘备几乎完全依靠诸葛亮;治理国政上,诸葛亮也成了蜀汉的核心人物。当然,“诸葛亮”肯定是旷世奇才,刘备依赖他也无可厚非;但是毕竟孔明是人不是神,而且他还扮演了整个智囊团的角色。
结果导致“诸葛亮”权力空前集中,对于一个政治集团来讲,某人权力太集中其实是件很危险的事;好在孔明是个“忠臣”,如果他有心被反,恐怕蜀汉之中还真没人能阻止他。这就跟“曹操”形成了鲜明对比,无论郭嘉、荀彧、贾诩等人多牛,可终究是“曹操”主导全局;“曹操”可以听这些人的意见,但绝对不会将“主导权”下放给某人,包括帐下众猛将也是一样。
这里再说“诸葛亮”,本质上是个极为自负的人,从来没有主动推荐过哪位“名士”为自己的主公出力。或许有声音说“凤雏”庞统就是诸葛亮推荐的,其实“庞统”是刘备从水镜先生那里听说的,而且是他自己主动有意向投,诸葛亮不过是做了个“顺水推舟”的姿态,根本没有主动在刘备面前提起过,因此不能算是他推荐的;诸如庞统的例子还有很多,书中早写明“孔明与博陵崔州平、颍川石广元、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”,这些人都可以说是“大才”,除了徐庶是机缘巧合之外,诸葛亮又推荐了哪位?
再到之后入川,“刘备”似乎明白了诸葛亮权力太大的危害,这才有了“法正”、“李严”等人的出现;可不得不说,这些人已经不能与权力空前集中的“诸葛亮”相抗衡。这里倒不是将“诸葛亮”说成是一个操纵权术的“小人”,但由此也能看出孔明的自负。从战略来看,诸葛亮再厉害终究是一人之力,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;从治国来看,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,累死于五丈原,这也与没有其他人可以分担工作有很大关系。真的没有人可以分担诸葛亮的工作?还是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没有将其他人加入到“智囊团”的行列之中?这也是以后蜀中人才断代的根本原因之一。
当年曹操对“荀彧”一样器重,但各方面不能跟刘备和诸葛亮相比。试想,曹操后来逼死“荀彧”,曹魏政权整体没受什么影响;如果刘备杀了“诸葛亮”呢?即使是刘备没有杀“诸葛亮”,可是孔明死后仍然对蜀汉政权产生了巨大影响。如果刘备前期就相仿“曹操”和“孙权”,成立一个智囊团,恐怕也不会出现诸葛亮之后的空前危机;如果“诸葛亮”出山后,也能像荀彧、周瑜一样向主公推荐人才的话,或许也能避免后期蜀汉人才断代的情况。
正是由于前期“刘备”对人才体系的不重视,“诸葛亮”的自负,这才导致了后期蜀汉仅剩“姜维”可用;或许这只是蜀汉第一个灭亡的原因之一,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